了解罐頭塔

罐頭山(塔)緣由

由來故事

1. 喪事期間親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其中有些人便會提供食物作為祭品,殆出殯以後再由喪家分送給親友呷平安,而罐頭塔就是在食物種類越來越多樣的時候所出現的祭品選項之一,而演變至今則為將祭品改捐贈於弱勢團體,將此功德迴向於往者。

2. 早期的罐頭以柴米油鹽醬醋茶為主,是由「親家門風必定所要致贈的」。因為治喪期間喪家處理後事十分地忙碌,親家送這些東西表示幫他們在這段時間裡「顧厝」。方便準備、攜帶與保存。演變至今則為(至親好友、有生意上往來的企業公司行號、政治人物)因第一時間無法前往捻香 而先行送罐頭塔或花籃致意關懷先人。

3. 罐頭塔之所以作為祭品,是和臺灣早年在商場上叱吒風雲的鳳梨王葉金塗有關。從日治時代到國民政府來臺之後,有一段時間臺灣鳳梨罐頭的出口銷量是全世界第一,根據口述資料便有人認為第一個拿罐頭塔當作祭品的就是葉金塗逝世時的喪禮。

罐頭塔使用時機

喪禮品的部分罐頭塔、女兒被應在花籃前送

1. 罐頭塔--出殯以前擺設於靈堂

2. 女兒被--出殯以前擺設於靈堂(女方親家)

3. 花籃--告別式用(避免多天前送因天氣炎熱而凋零)

「女兒被」小知識--由女方親家致意

早期民間入殮時,先在棺內墊以草木灰,上鋪麻(叫等身麻),由兒子將褥子(又叫「鋪寒」)鋪入棺底,接著舉屍入棺,由長子為死者淨面,剪斷束手腳之麻縷,四周墊實,遺體放周正,再由【女兒蓋好被子】,這就是所謂的「兒鋪女蓋」。媽媽往生時,此時娘家舅舅(媽媽兄弟)來臨,子女也必需回贈被子,表示由舅舅帶回娘家,代為出嫁女兒應盡「兒鋪女蓋」之責。

平安米回禮組 緣由

由來故事
1. 喪家舉辦喪禮時都會送參加者一條毛巾,原來意在方便人們在長時間的喪禮中擦眼淚或汗水,該報導也表示,有許多人認為毛巾會帶有晦氣,但其實是多慮,如果真的在意,將毛巾洗過之後即可正常使用。
2. 毛巾是給抬棺入土的人擦汗及清潔身體用的,而且過去習俗原本是送糕餅甜點,但日治時期台灣的紡織業崛起,毛巾生產過剩,才逐漸改為送毛巾,又稱為「答紙」。
3. 當喪事結束,母舅要離去前,喪家晚輩要將折成三角形的大毛巾雙手奉上,若母舅不收毛巾,代表母舅認為親家待死者不周或不孝,將來不再與喪家來往,反之收下毛巾則代表雙方可以繼續維持互相往來的親戚關係。
PS: 喪家還會在毛巾上附送「淨符」與香包,讓人們將焚化後的淨符灰燼加到水中,灑在身上淨身,有去煞、趨吉避凶、化解禁忌的功能。

平安米回禮組使用時機
告別式場合參加者都需贈送,傳統「回禮毛巾」會讓參加者覺得帶有晦氣,回禮平安米禮盒則能既體面又有意義,實用性高於回禮毛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