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名詞解釋
百日、對年、三年
人死亡後第一百日舉行之祭祀儀式,應舉哀。人死亡後一周年舉行的祭祀儀式,即古喪禮之「小祥」(兩周年稱「大祥」),應舉哀。依古禮父母之喪要守喪三年(27個月),唯今人僅於喪滿周年後,擇期舉行「三年」祭祀,即古之「禫」禮,表示仍遵守「三年之喪」之禮。
返主、安靈
葬畢奉神主(魂帛)以歸,即古之所謂「送形而往,迎精而反」之意,是為「返主」。為神主(魂帛)安位祭祀,稱為「安靈」。
進塔
火化是在火化場火化,土葬則在墓地掩埋。今人大都行火化。遺體火化後骨灰以罈貯存,陳放於靈骨塔。一般進塔時,除備祭品祭祀亡者外,也要祭拜土地公(猶如土葬要祭墓,也要拜后土)。
家祭(奠)/公祭(奠)/拈香
出殯前舉行的奠祭儀式,先由子孫再按與死者親疏關係之外戚、族人先後奠祭,是為家祭(奠)。家祭(奠)後由死者朋友拈香奠祭,今人交遊廣闊,大都於家祭(奠)後行公祭(奠)儀式,由外賓弔唁致祭 。
移柩
遺體入殮後,棺木稱為「柩」。「移柩」是出殯前,把靈柩移出庭外,或稱「轉柩」,是整個出殯告別儀式的開始。
做七
傳統喪禮受佛教「輪迴」及「十殿閻王」等說影響,而有「做七(做旬)」之俗。自死亡之日起,每七天需祭拜亡魂,直至七七四十九日止。「做七(做旬)」之俗已有千餘年,是佛教影響中國喪禮最深遠者之一。
擇日、擇地
一般人篤信行事時辰與風水之吉凶關乎一家之興衰,因此喪事各種重要儀節,如入殮、移柩、發引、埋葬(晉塔)等均需請專家選擇吉日良辰,寫出「日課表」。擇地是選擇埋葬吉地,今人多行火化,火化後骨灰一般安置在靈骨塔,並依亡者生肖坐向選擇吉位。
捧飯(拜飯)
在柩前布置孝堂,以白布遮柩,設靈幃,架遺像,置靈桌,供奉魂帛,魂幡,置一對蠟燭、鮮花,設香案、果品、燈火日夜不熄,備親友之弔唁。自入木起每天要捧飯,有人捧三餐,有人捧二餐,早、晚要捧水供亡親洗手面、洗腳手。